转基因标示两岸应互相借鉴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发布时间:2013-07-13  作者:孙萌萌

 

   台湾农地有限,大量农产品依赖进口,而其相关政策上也颇受美加等国影响。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标示规定同大陆相比宽松不少。而与此同时,作为最早起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地区之一,台湾又有不少政策对促进岛内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又与大陆“管理从严、入市从缓”的基调不尽相同。

   在农产品的供求现实和是否接受转基因农产品的问题上,两岸面临的情况颇有类似,但做法却不尽相同。对两岸来说,转基因技术都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不少专家建议——

   “吃转基因会致癌”、“大陆转基因名录11年未更新”、“转基因大豆进口‘跑步’通过审批”……近一个月来,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争论以多方面真真假假的消息刺激着大陆民众脆弱的神经。民众每每感叹再也吃不到安全食物的同时,往往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传谣信谣的行列。谣言往往打着“宁枉毋纵”的旗号,而真话又看起来那么不可信。这些问题,难道都只归因于“我们在技术面前太胆小”吗?

   面对问题,我们往往会放眼世界,从一些技术成熟、政策完备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中寻找有益的经验。与我们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对转基因技术持什么态度呢?

   严谨的“宽”

   “因为经历了30年的转基因‘人体试验’,估计台湾将有30%的人无法生育!”当你从互联网上搜索关于台湾转基因方面的相关信息,这往往是第一条蹦出来的。虽然这是一条像不少别的“唱衰”转基因(台称基因改造)食品的流言一样无稽的消息,却意外地引起了海峡两岸不少民众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台湾岛内的民众,他们通过网络和新闻报道第一次知道,大陆的转基因食品标示规定比台湾严格得多,甚至,台湾的相关规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宽松的。

   台湾相关部门规定的“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评估办法”将转基因食品容许量上限定为5%。根据这个规定,例如转基因大豆油等转基因食品,不需任何转基因的标示。因为豆油制作过程中,转基因成分几乎被完全剔除。“欧洲相关的规定上限是0.9%。”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郭华仁说,台湾或许是除了美国、加拿大之外,对转基因农产品规定最宽松的地区。

   台湾土地面积狭小,发展生物技术是农业的必然出路。因此,台湾也是最早开始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地区之一,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管理虽然看似宽松,其实内含严谨的体系。为建立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管理体系,台湾当局于2003年10月在“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下设置“基因改造科技跨部会工作小组”(简称“基因改造小组”),负责统筹推动基因改造产品管理体系建立事宜,并协调整合政府与民间的意见与资源。这是一个集合了科学、卫生、环保、行政、农业、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部门,学术、产业、消费者平衡的小组,这个小组,成为台湾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核心”。

   “严”就一定更好吗?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情况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不少民众在对比两岸转基因产品的标示政策之后,纷纷要求台湾主管部门效法大陆的做法,即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更严格的“定性标示”。

   目前,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产品实行自愿标识制度,而欧盟和大陆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采用严格的强制标识制度。

   强制标识又分定量标识和定性标识两类,大陆与台湾的标示制度,即是以此区分。而定性标识是在所有标识管理中最严格的一种管理制度。我国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要进行标识,简言之,即只要农产品或食品的原料中使用了转基因生物,就都需标示。这种标示方法,比台湾的“上限5%”要更加严格。然而,相关专家却透露,虽然更严格的定性标示会“看起来更放心”,但实际上,这种标示方法并不比定量标示科学。

   “其实民众一直有个误区,标示制度,与食品的安全性并无关联,而保护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敏强调。据了解,目前大陆是世界上唯一采用定性标识的国家。普遍认为对转基因食品管理最为严格的欧盟1997年颁布的法规要求对所有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性定量标识管理,设立标识的最低限量为1%,2002年又将标识的最低限量降低到0.9%。

   为什么对转基因管控严格的欧盟,却采用比大陆还宽松的标示政策呢?专家说,大陆现行的定性标识制度,对转基因检测技术水平要求过高,当转基因成分过低而无法检测时,势必会造成标识管理上的困难。实际上,在上海就曾发生过消费者状告食品生产企业使用转基因原料,而因无法检测出含有而致败诉的案例。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定量标识管理制度,正是由于考虑了检测技术存在的检测局限,因此更为科学合理。

   转基因前路,两岸应互相借鉴

   “大陆和台湾所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我们都面临着转基因技术最初想解决的问题:如何喂饱一个饥饿的地球。”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高文彦表示。他的说法得到农业界不少专家学者的认同:“‘保主粮、减面积’是大陆(大豆产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组数据是2012年我国进口5838万吨大豆,相当于在国外扩大了约3亿多亩的耕地,同时相当于在国内少施用了数以万吨计的农药与肥料,经济与生态效益巨大。”林敏说,“大陆有资本拒绝转基因吗?没有。因为大陆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

   台湾也面临一样的困境,正是由于岛内供需的严重不平衡,才会出现大量进口。台湾而80%进口大豆和65%进口玉米都是转基因作物。可见,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转基因作物都是无法躲避的,而且,将是两岸农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比大陆转基因农产品的整个流程都由农业部全权负责,台湾转基因产品管理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管理方式,即依据转基因产品生产过程,分为基础研发、田间试验、产品上市三个阶段管理,每个阶段由相应的主管机构依据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比起“大部制”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方式其实是从法理上确定了转基因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同等的地位:它不需要专门部门进行审批和管理,而同普通农产品一样,将其正常的研发、生产、上市归于各个部门去管理。“只有从法律上确定了这种同质化,民众才能逐渐认识和接受。”高文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