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所成功承办“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国际学术讨论会

    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我国农业育种和粮食生产更好地服务于人体营养健康,加快形成以人类营养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生物所张春义研究员申请,农业部食物营养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于2015年6月30日-7月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 香山科学会议第53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东阳研究员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春义研究员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国内和美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6国24家研究单位和高校专家、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1个不同学科跨领域代表共5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针对全球“加强营养敏感型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健康饮食”的行动要求,围绕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研究员、世界粮农组织高级营养政策官员博奥斯普格伊思(Boitshepo  Giyose)女士、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IFPRI)樊胜根博士作了3个主题评述报告,以作物营养育种与栽培、农产品加工与新型食物资源开发和粮食安全与营养3个中心议题进行了16个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交流,探讨发展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交叉性的科学研究前沿与未来。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在解决我国人群隐性饥饿和营养失衡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所面临的科学问题、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就“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今后的发展达成了共识:基于粮食的农业发展方式,将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目标战略纳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将营养丰富的食物、膳食多样化和营养强化作为克服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症的核心;将生产、加工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引入粮食生产体系;在纵向和横向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科研大协作,形成学科交叉创新,倡议有专项资助并付诸实施;加强营养科普教育、推动农业营养强化育种和植物次生代谢组对人体营养健康的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健康和营养良好的人口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饥饿和贫困大幅度下降,然而营养不良如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贫血、幼儿出生缺陷、生长迟缓以及发育性残疾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营养过剩者的数量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我国的人体素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近10年来消除“隐性饥饿”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的膳食和良好的营养取决于粮食及农业的适应性发展。农业和粮食系统在抗击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尽早立项“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科学计划与顺利实施,有利于抓住全球推广营养敏感性农业的机遇,组织多学科交叉队伍,协同攻关、加大投入、将我国农业生产与公众营养和健康紧密联系,推动营养强化育种逐渐成为我国先进农业的重要育种方向,更好地发挥农业营养强化技术和代谢组学研究在改善我国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和营养失衡问题上的作用。以营养作物,健康生活为目标,推动和优化我国的农业育种和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