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中心

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保障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应用,保障人类和动物、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依据,坚持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检测手段,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为我国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其产品的检测、鉴定、监控和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服务,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依法行政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产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环境安全检测与监测,转基因生物检测、监测与监控新方法研究,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生物安全软课题研究。

点击下载: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办事指南.doc


主要工作进展

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研究进展

        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为花粉供体,除草剂抗性为选择标记,选取广州代表华南生态区、三亚代表海南南繁区、杭州代表长江下游水稻生态区、四川绵阳代表成都平原生态区,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取得以下结果:

        转基因向不育系漂流频率最高,相邻种植时为1.56% - 92.01%;向杂交稻F1和常规品种漂流频率最低,仅为0.02% – 3.04%。漂流频率与受体材料的异交结实能力有关。开花期风速是影响基因漂流最大距离的决定因素。海南陵水和三亚的最大漂流距离可达300 m,广州为150 m,四川绵阳最小,仅80 m。300 m是迄今报道的最大距离。为防止或减少基因漂流,在三亚进行花期隔离对基因漂流影响的试验,结果利用播期调节可降低基因漂流频率70%~82%。

        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相邻种植且有其它花粉竞争时,转基因向原产我国广东高州的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漂流频率为7.598%,向一年生野生稻O. nivara的频率为2.162%。在没有花粉竞争时,向O. rufipogon的基因漂流频率可达18%。广州和三亚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向普通野生稻的最大漂流距离为50 m,该距离上的漂流频率只有0.076%。

        在杭州中国水稻所的转基因水稻安全圃中,在不施用除草剂的情况下,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与稗草连续5年共生后,采集稗草种子发芽后幼苗经除草剂处理,50794株稗草苗无一成活,未发现转基因向稗草的渐渗转移。

转基因农作物及其产品中外源基因和其表达产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要求标识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番茄等5大类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分别建立了相应的DNA提取方法和标准化定性PCR检测方法。

        开发出适用于植物材料(种子、叶片等植物原材料)、油脂类产品(各种粗油及精炼油)、酱油、淀粉、番茄酱、卵磷脂及蜂蜜等深加工产品PCR检测的DNA提取试剂盒10余种。开发出的大豆色拉油DNA提取试剂盒,可以从仅10 ml 色拉油样品中提取出0.4 mg DNA,OD 260/280 在1.8~1.9之间,整个提取过程不到6小时。与项目研究相结合,正在筹建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实验室;目前该检验实验室已经有能力对我国要求标识的全部5大类17种产品进行检测,可检测的外源基因及调控元件包括P-35s、fmv-35s、T-35s、T-nos、rAct-pro、cp4-epsps、m-epsps、gox、bar、barnase、barstar、cryIAb、cryIAc、pat、nptII、hsp70、ctp4、ctp2等。

        针对向我国申请商业化的8种转基因玉米Mon810、Bt11、Bt176、Mon863、GA21、NK603、T25等,分别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建立6种转基因玉米的复合PCR方法,可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对7个不同长度目标片段进行扩增检测;开发转基因农作物复合PCR检测试剂盒1种;筛选出适合转基因水稻定性、定量PCR检测的内标基因;初步建立转Xa21基因水稻定性PCR检测方法;建立蜂蜜中植物来源DNA及转基因DNA检测方法;建立农产品中不同作物成分的检测方法,可通过仅一对引物的PCR扩增,区分出样品中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花生、马铃薯、棉花等不同成分;对部分转基因作物PCR检测目标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可在此基础上设计探针,进行检测芯片研制。

        开发出Bt蛋白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内完成对转Bt基因水稻、棉花的检测,检测灵敏度达3‰。研制出Bt/EPSPS蛋白双抗检测试纸,可同时对外源Bt蛋白和EPSPS蛋白进行检测。


中心主任    林敏所长,研究员

中心副主任  金芜军,研究员

专家委员会

组  长

             贾士荣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委员会委员

             黄大昉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林  敏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 

             彭于发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吴孔明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方向东副司长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刘  信高级农艺师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李  宁高级农艺师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胡志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王国英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于嘉林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金芜军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