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营养型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国家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

    为推动营养型农业发展,解决我国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超重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日益高发的一系列健康新问题,4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成都举办“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暨国家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该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的产业联盟,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等单位组成,以“推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宗旨,旨在构建多层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营养型农业进行全产业链的创新、升级、融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梅旭荣,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体制改革处处长窦鹏辉,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顾问委员许智宏院士、陈晓亚院士,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黄挺出席会议并讲话。
    梅旭荣表示,国家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是农科院深入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提高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实体化的工作重点。通过多学科、多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攻关、大联合、大协同,既构建了科技创新、行政管理、投资融资主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又构建了政产学商研市场运营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这为探索中国特色的联盟创新机制注入了新生力量和新动力。
    梅旭荣强调,要瞄准实体化,理顺联盟的运行机制,共同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紧密融合的实体发展模式;要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共享协作平台,聚焦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创新,有效促进各种农业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积聚发力;要成立专家智库,进行战略研究,及时跟踪发达国家营养型农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的方位,为国家推动营养型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窦鹏辉希望,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明确定位,把联盟打造成创新联合体、利益共同体、产业驱动体“三体合一”的典型;创新机制,把联盟打造成“双轮驱动”的产业;聚焦目标,把联盟打造成“一枝独秀”的典型,把科技活动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联盟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春义研究员介绍,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疾病集中发生期,包括“三高”在内的慢性病人群数量庞大。微量营养素缺乏又称“隐性饥饿”,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生物所2004年牵头组织启动了由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的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以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甘薯等)和蔬菜作物(番茄、黄瓜、白菜等)为研究对象,在微量营养素以及健康功能因子的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培育、生物有效性评价、绿色生产、食品加工、效益评估和技术平台建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联盟主要任务包括推动营养强化型产品在育种、种植、加工、检测、评价等方面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成员间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政府决策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提供支撑,为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等。
    期间,举行了营养型农产品首次拍卖会。高叶酸玉米、高花青素甘薯、高胡萝卜素甘薯等18项营养型新品种成交拍品,总成交额达2903万元,其中,山东菏泽采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345万元高价拍得高叶酸玉米1万亩的推广许可权,实现了我国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零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广东,科技管理局局长任天志,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投资机构代表近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