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所举办农业生物技术前沿讲堂——小麦基因组、生物降解Nature专题论文报告会

12月4日,生物技术研究所举办了2024年第6期农业生物技术前沿讲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张学勇研究员与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承磊研究员分别做题为“小麦品种与人文、环境协同进化的基因组基础及对育种的启示”和“厌氧生物降解产甲烷进展”的报告。

张学勇研究员以发表的“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为核心内容,从小麦的起源传播及对我国环境饮食的影响引入,介绍了我国小麦品种中积累的大量的结构变异,强调了跨着丝粒区是品种基因组分化的核心区,从而引申出了“春性”演变到“冬性”、外源染色体片段快速的调整和进化的内容,最后将科学内容与文化结合,拓展了对下一步小麦基础研究和育种的思考。

承磊研究员结合Nature发表的文章“Isolation of a methyl-reducing methanogen outside the Euryarchaeota”、“Non-syntrophic methanogenic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by an archaeal species”,详细介绍了从油田中分离出的嗜热古生物LWZ-6,证实了甲烷菌的多样性超出了经典的极古细菌群,并暗示了依赖氢的营养甲烷发生在全球甲烷排放和碳循环中的重要性。通过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标记培养、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高分辨质谱分析,探究了一类新型产甲烷古菌的代谢途径并证实了其独立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的功能。整个内容涉及了厌氧培养、稀释和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富集物种的多个阶段。

两个报告分别从不同方向为在场师生展示了前沿领域最新进展方向,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就文章和报告内容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本次前沿讲堂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学术视野拓展的新平台,同时了解了顶刊文章的研究与创作的思路与路径。中科院过程所,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作科所、沼科所等科研人员、研究生70余人参加报告会。

张学勇研究员,曾任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三五”七大作物育种专项项目首席。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产量基因克隆及单元型(单倍型)等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TAG、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近600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审定新品种2个。

承磊研究员,国家杰青获得者,兼任中国厌氧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古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厌氧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厌氧微生物模式物种保藏中心,分离了非广古菌门产甲烷古菌新物种,证实了古菌直接吃长链烷烃产甲烷新途径(第五条产甲烷途径),发现了种间甲醇转移的互作产甲烷新模式,先后三次在Nature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