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相关问题


   连日来,《经济观察报》发表的,由记者降蕴彰撰写的题为《转基因玉米“罗生门”》的文章被新浪网等各大网站和媒体转载,其间标题被改成《转基因玉米惹争议 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控制》。这一标题误导了民众认为99%转基因玉米专利被国外控制,但文中实际引用观点为“转基因种子99%专利被国外控制”,而不是专指玉米。

    鉴于该文章标题所言的转基因玉米,即我国目前已获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作为转植酸酶饲用玉米研发单位,我们现就该文章中提及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说明。

    1、澄清植酸酶玉米知识产权问题

报道用 “转基因玉米惹争议,专家称99%专利被国外公司控制”做标题误导民众对植酸酶玉米的专利产生疑虑。在此,我们不是要争论到底多少专利被跨国公司控制,关于转基因玉米的专利问题毫无疑问应该由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回答才最具权威。

   我们必须要澄清的是文中提到的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恰恰属于没有被国外公司控制的情形之列。从生物育种的技术链条讲,我国拥有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的自主知识产权,既有植酸酶基因的专利,又有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这两项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


植酸酶基因的专利:

   名称:         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专利号:         ZL97121731.9

   专利权期限:   1997年12月16日——2017年12月16日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专利:

   名称:        一种表达植酸酶的转基因植物制备方法

   专利号:       ZL 2006101376525  

   专利权期限:   2006年11月2日——2026年11月2日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所以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知只有占领了生物技术研发的制高点,才拥有对未来生物经济的主动权。目前,科技强国都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研发工作,厉兵秣马,对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巨大,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迅猛增加,专利保护范围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专利方面的垄断已趋成事实。

    但是,中国不能甘居人后,否则,玉米产业就会如大豆产业一样,每年2/3的用量需要依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被跨国公司控制了食用油价格之后,玉米和饲料行业直至肉类、蛋类产品都有可能继续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只有打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垄断才有出路。

    加强农业领域转基因生物育种的研究及促进其产业化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决策。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植酸酶玉米正是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取得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打破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的重要突破。退一万步讲,就算真如报道中所言“转基因玉米研究的专利99%被国外公司控制”,那么我们是选择不要搞任何的转基因玉米研究,等着让转基因玉米研究的专利100%被国外公司掌控呢?还是选择通过艰苦奋斗,在某些如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这样我们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领域把核心技术的专利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呢?

    假设有100%的专利被国外公司掌控的这样一天,那么现在我们中国的民众到底应该怎么办?是等着以后的玉米产业象大豆产业那样,每年三分之二的用量依赖进口吗?难道在被跨国公司控制了食用油价格之后,继续选择被控制玉米和饲料行业直至肉类、蛋类产品吗?难道选择坐以待毙把我国的农业科技拱手让给那些跨国公司吗?

    2、“负压实验室、温室”问题澄清

    该报道中关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关键环节未在“负压实验室、温室”进行,就可能导致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存在一些“重大问题”,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任何一个国家开展各项技术研究需要什么样的设施和哪些条件是参考国际通用的做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制定政策和法规来指导和规范具体的实践操作。毫无例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于转基因研究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定也是如此。事实上,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标准规定转基因研究一定在负压实验室和温室开展。也就是说“负压实验室、温室”并非国际上转基因研究通用的、必需的标准设施。我国植酸酶玉米的各项工作都是符合我国法律,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开展的,不存在文中所谓的“重大问题”。

   加强农业领域转基因生物育种的研究及促进其产业化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决策。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植酸酶玉米正是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取得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打破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的重要突破。

   文章表面似乎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但是却对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和正在进行的“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曲解。殊不知,多年来,我国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的最大障碍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我国农业领域更缺乏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植酸酶饲用玉米去扶植、培育我国的优秀民族企业,打破国际跨国巨头对全球转基因技术和产业的垄断,是我们求胜的唯一出路。

    该报道原文的部分内容和在后来传播中被修改的标题,与事实不符,造成了视听混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肩负“传播科学理念、正确引导公众”的神圣职责。我们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肩负推进科技进步的重任,尽管很多时候都只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默默耕耘,疏于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但是我们非常愿意和媒体朋友加强交流,并通过媒体让公众正确认识、了解和接受科研人员付诸汗水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