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农业生物技术及安全评价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2013年8月25-26日,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主办的“2013农业生物技术及安 全评价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等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和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于发研究员主持。会议特别邀请彭于发研究员和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先生做了专题报告。

        彭于发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概况。至2010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全国累计种植2100万公顷,自应用13年以来,农民增收250亿元,减少农药用量80多万吨,新增产值440亿元;抗病毒木瓜的应用有效控制了木瓜环斑病毒;抗虫水稻和高植酸酶玉米获得安全证书;药用水稻和抗虫玉米也相继进入生产性试验。彭于发研究员以抗虫棉为例,详细介绍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总体流程和风险评价体系,他认为我国拥有符合国际规范的生物安全法规制度,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科学,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进口评价严格,我国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在持续提升。他同时强调,一系列新基因的发现和克隆,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平台的开发都使得我国 生物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张晓平先生着重介绍了中国大豆与全球贸易。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包括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生活水平改善与养殖业的发展回答了中国成为全球大豆主要市场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大豆进口量在全球贸易中约占66.2%。张晓平先生的报告也澄清了一些关于中国大豆贸易的误解,指出美国生产的大豆94%左右都是生物技术大豆,这其中有一半是在美国国内消费的。他认为要科学认识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品,中国的发展也需要稳定的全球大豆供应来源。

         会议期间,围绕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和相关的安全评价技术主题,与会代表就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国内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此次会议将为促进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加强研发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