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物育种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2014在京召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联合发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办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2014” 于2月1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种子企业代表近300人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代表中国农科院致欢迎辞。他说,中国农科院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生物育种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愿意与国内外同行一起,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了研讨会并担任会议主席。他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普及是各级科协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科技学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相关学会要进一步加强以转基因技术为重点的科普宣传,大力传播科学正能量,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对各类伪科学、反科学言行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的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做了精彩报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主席Paul Teng博士全面分析了全球粮食产能与安全现状及生物技术应用发展的前景。该组织创始人、荣誉主席詹姆斯博士介绍了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和趋势。他指出,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已达到创记录的1.75亿公顷,比实现产业化之初的1996年面积增加了100倍以上。18年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公顷,比美国或中国整个国土面积还多50%。2013年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连续第二年超过发达国家。除了27个国家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以外,还有3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应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已占到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此外,除了抗虫、抗除草剂作物以外、许多国家也加快了其他新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如抗旱玉米已开始投入生产应用。

        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大北农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吕玉平博士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创新驱动种业发展”的精彩报告。该公司秉承“报国兴农”的理念,锐意种业改革,在生物育种上投入巨资,引进了来自国外跨国企业的高管团队,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不仅已在玉米、水稻和大豆生物育种研究和产业推进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而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推动生物产业发展新路,现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企业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武汉大学教授、禾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杨代常的报告“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激发了与会听众的极大兴趣。该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转基因水稻种子代替血浆途径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研究路线,成功地建立了一整套从表达、提取和纯化重组蛋白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目前,非临床应用的系列产品已获得ISO9000的质量认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这项研究成果已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创新生物育种研究,拓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美好前景。

        此次会议对大家关注的我国及全球粮食安全、国内外转基因技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可望对我国转基因科普宣传和生物育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1996-2012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共减少4.97亿公斤农药活性成分的使用、节约1.23亿公顷土地、累计产值达到1169亿美元、超过6500万人口因此摆脱或减缓了贫困,有效发挥了促进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势所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