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取得显著成绩


    “十二五”以来,生物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通过经费支持、专利费用减免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所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全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一、专利申请、授权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共获得授权专利114项,专利授权数量呈逐年提高态势,年均授权增量率均保持在30%以上。据最新统计,2014年全所新申请专利42项,获得授权专利42项,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均达到历年最高,相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20%和40%。在申请、授权量持续上升的同时,专利申请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专利授权率达85%以上,在国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上也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已获得5项国际专利授权,授权国别包括美国、欧盟、印度等重要国家地区。专利申报领域呈现多样化,不再拘泥于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已扩展到表达体系构建与优化、检测与鉴定技术、基因修饰与操作、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等多个方面。目前,研究所已挖掘各类功能基因50多个,主要与抗逆、生长发育、代谢调控等多种性状关联,还开发出针对BT蛋白、草甘膦、潮霉素等基因检测试剂盒8项。随着研究所在专利申请领域的重点布局,将形成更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动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为研究所重大成果产出提供有力保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团队持有的发明专利“转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的方法”首次在国际上创建了可应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三系抗虫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了国审“银棉2号”和“银棉8号”等高产、优质的三系抗虫棉新品种,是棉花杂交育种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该专利荣获2014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这是生物所继2001年获得发明专利金奖和2003年获得发明专利优秀奖后第三次获得专利奖,至此,该团队抗虫棉重大成果的三项核心专利均获得国家专利奖。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的重大成果“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在山东省生产应用”于2014年12月再次获得农业部批准的生产性应用安全证书,该项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依托“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耐热植酸酶”、“一种表达植酸酶的转基因植物的制备方法”、“一种高通量测定转植酸酶作物种子中植酸酶活性的方法”、“玉米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及其应用”等多个专利从多角度开展保护与应用,为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利转化力度加大,合作模式多样。研究所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途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专利实施许可、国际合作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进程。“十二五”以来,通过技术转让的专利有2项,通过普通许可和独占许可的专利有8项,这些专利主要分布在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表达体系构建与优化两个领域。合作企业包括“大北农”、“奥瑞金”等重点种业公司,还有“浙江新安化工”等以生物工程为发展点的高新企业。另外,一项重要专利“玉米bZIP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利用”已许可美国先锋公司在国外开展抗旱功能评价和商业开发;“高耐受草甘膦的EPSP合酶及其编码序列”专利的实施许可获得了北京市专利商用化项目的资助。这一系列工作表明,研究所的专利应用范围广泛,产业化价值显著加强,国际认可度逐步提升。

    未来,研究所知识产权工作将继续围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智能化设计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的战略定位,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探索创新,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