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农]人物志|他30年只干了一件事

文章来源:央视三农    发布时间:2023-09-20

今天是2023年9月20日

农历八月初六

距离“中国农民丰收节”还有3天

73岁的棉花育种科学家郭三堆,被誉为“中国抗虫棉之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在获得“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荣誉后,郭三堆把奖金捐给了研究所,用来奖励优秀学生和导师。这位守护中国种业安全30余载的老人说:“我只是在地里头,种了一辈子棉花。”

进度条,百分之10

从机场匆匆赶到总台丰晚采访现场的郭三堆,看不出倦怠。年逾古稀的他精神矍铄,和他的学生、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员王远说起棉花种业发展、农民培训和农业教育问题,更是滔滔不绝。一年中有大半时间扎在棉田里的郭三堆,为丰晚录制特意穿了一身正装,系了红色领带,全程话题都离不开“下地”“育种”“抗虫”“培养人才”这些他为之付出大半生心血的科研工作。

郭三堆接受“丰晚我来啦”探班采访

种业功勋,破译棉花基因密码

“棉花全身都是宝,能做衣服、床单、棉籽油、饲料,还有药用价值,也是精细化工原料和国家战略物资。”我国棉花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靠天吃饭”到实现抗虫棉全面国产化,如今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这一路走来,中国棉花种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郭三堆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

资料图/郭三堆在试验田

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灾害连年暴发,大量棉农和纺织行业都受到巨大影响。当时美国已有抗虫棉技术,但想引进就要接受诸多苛刻条件。1992年,国家将转基因抗虫棉项目列入“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其中郭三堆带领的抗虫基因研制团队,经过近两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技术重大突破。1994年,单价抗虫棉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保护了棉农和产业链的利益,更为我国棉花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抗虫棉”解决棉花虫害问题,到“三系杂交棉”解决产量和制种问题,再到如今的“抗除草剂棉”解决草害问题……30多年来,郭三堆说自己只做了一件事:种棉花。

资料图/郭三堆在试验田

谈农科教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73岁的郭三堆,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地。

早上去看试验田里的棉花,晚饭后还要去看,出差回来首先还是往地里跑。除了埋头于中国棉花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研究,郭三堆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有人才培育,“我们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更重视让学生能够和农业上的问题结合起来。”

资料图/郭三堆与学生们

郭三堆22岁离开家乡,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学习科研经验,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走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郭三堆接受“丰晚我来啦”探班采访

在丰晚幕后采访中,郭三堆多次提到农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科教育不仅要能念好书,还要在地里头把科学工作做好”,他说,搞农业的“离开了土地是不行的,虽然下地很累,但也能看到我们的成果。学、用、成果要能结合起来,而不是光写一篇文章。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们搞农业科学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郭三堆一直坚信,只有棉田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农业、热爱棉花育种事业的学生;只有让土地里长出优质棉花,才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郭三堆在试验田

学生眼中的“大科学家”

王远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员,也是郭三堆的学生。20多年来,他眼中的郭老师,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棉田地里。“郭老师常跟我们说,搞农业的人没有休息日。作物要生长,总不能叫它们停下来等我们。”有时候年轻学生们都累了,郭三堆仍在仔细检查棉花长势,不知疲惫。

郭三堆学生王远接受采访

“其实我们都害怕跟郭老师下地!”王远开玩笑说,因为郭老师一到地里就“出不来”,也不知道累,“你刚才说他看起来精神头很好,其实身上好几种病,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吃饭会低血糖,一般就在兜里头带点糖或饼干赶紧吃上。”

棉花开花(王远提供)

百花丛中,最漂亮的是棉花

“这花里头啊,我认为棉花是最漂亮的。特别是我们用新技术培育出的抗虫棉花,不仅减少虫害,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说到丰收节,郭三堆开心地说。王远第一个想到也是雪白的棉花,“棉花丰收了,我们就能穿到更好更暖的衣服。”

棉花丰收了(王远提供)

今年,郭三堆团队将迎来新的丰收——抗除草剂棉的科研取得新突破,有望通过生产应用审批,帮助主产区的棉农们解决草害问题。如今,郭老又定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将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我国的抗虫抗除草剂棉花新品种。

退休后的郭三堆,依然每天活跃在试验田里,奔走于各棉花主产区调研。下飞机接受采访,当晚参加总台《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录制,第二天一早就马不停蹄赶往新疆进行棉田考察工作。

“今年的产量应该是非常好的!”说到棉花丰收,郭三堆又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