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查改创,争做“四好”党员——农业农村部“四好”党员苗丽青的事迹材料


苗丽青,女,汉族,199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现担任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生物所2023级博士班班长。曾获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等学业奖学金、大北农综合素质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四好”党员等荣誉。

作为一名在生物所成长的研究生,她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把科研报国作为信仰,把服务“三农”作为初心。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廊坊的盛夏到海南的冬日,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学先进、查不足、改工作、创一流”的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

学先进——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刚进入实验室时,她心里曾经有过迷茫:我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直到党支部组织学习范云六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她明白科研的意义不是停留在实验室数据,而是体现在田间与粮食之中,体现在农业发展的需求之中。初入团队,她在团队的各位老师与师兄师姐身上,看到了党员的担当。他们常常顶着烈日蹲在地里,仔细观察;他们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反复讨论。那种“眼里有田、心里有民”的精神,成为了她前进的标杆,埋下了一颗蓄势待发的种子。她想要像他们一样,把青春和智慧融入到实验中、融入到大田中、融入到实际的“三农”发展中。

查不足——在田间和实验中反思和成长

科研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员的责任,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查找不足、改进提升。

在科研路上,她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成长是2020年夏天随团队去廊坊基地。为了保证玉米的授粉进度,每天清晨在露水中套袋,上午在烈日下授粉,傍晚在霞光中剪花丝。那是盛夏,地里热浪滚滚,气温常常接近40℃。刚开始时,由于对田间工作的不熟悉,总是担心因为操作不熟练而影响授粉质量。回到住处时,手臂和脖子晒得通红,身体的疲惫让她萌生过退缩的念头。可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想到实验背后承载的不单单是个人的毕业与否,她又咬牙坚持下来。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只会面对书本和实验台思考。那年夏天,她才开始接触田间作物,逐渐学会了在地头思考,学会了如何在高温中保持专注,学会了如何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株材料,学会了如何在诸多相似的植株中发现异同。更重要的是,她切实意识到科研成果必须经过大田的验证。在这段经历中,她努力查找自身不足,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结合不够,实验设计缺乏对实际环境的考虑。此后,她更加注重将实验设计与田间需求结合起来。

正式进入硕士的课题研究阶段,她开始参与其他课题研究。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要求,面对更多、更难的问题和实验要求,她努力学习各项实验技能和设计思路,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正是这样系统的训练让她迅速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向着课题目标稳步前进。后来,她的研究方向逐渐聚焦到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理。这一方向需要更精细的实验设计与样品管理。在田间,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采集籽粒样品,任何一次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的完整性。此后,她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建立了可追溯的样品编号规则和详细记录工作细节的习惯。正是这种“从不足中成长”的态度,让她的科研逐步走上正轨。

在不断查找不足和弥补不足之中,她逐渐提高了效率和准确率。她要求自己保持严格的科研态度,将科研中每一个中间过程都看作“关键时刻”,从“生手”到“熟手”的蜕变也让她更加懂得党员身份意味着“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改工作——将不足转化经验和动力

“四好”的要求是标杆,更是镜子,能时刻映照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在实践中,她深刻体会到,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不足、改进不足的过程,而每一次对不足的修正,都是向着“四好”目标迈进的坚实阶梯。

在党支部的工作中,她曾负责组织一次理论学习会,前期准备自认为充分,但在实际开展中,仍出现了形式略显单一、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会后,她并没有将之视为一次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是否源于对同学们的理论需求和兴趣点把握不准?是否在形式创新上思考得还不够深入?认识到这些不足后,她反而将其视为宝贵的改进契机,主动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收集大家对学习形式的建议,积极探索如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参观等更富吸引力的模式。任何工作都不能满足于“做了”,更要追求做好、做优。无论是科研攻关中的一次实验失败,还是群众工作中一次沟通不畅,其背后都隐藏着需要去发现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关键在于要有一颗勇于自我剖析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将“不足”二字看作个人成长“改进”的起点,而非某一项工作“失败”的终点。

她将始终秉持这种“改工作”的态度,将不足转化为举一反三的经验和向前的动力。将每一次发现的问题都转化为优化方法、提升能力的契机,在持续反思、不断改进中锤炼党性,努力在政治素质、学习科研、服务群众、纪律作风上全面进步,真正成长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好”党员。

创一流——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农业科研常有“十年磨一剑”的寂寞。“创一流”不仅是科研成果的目标,更是她作为党员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追求进步的党员,“创一流”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科研工作的奋斗实践,是擦亮青春底色的最好方式,要求我们不仅在思想上对标最高标准,更要在行动上干出最优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四好”党员的深刻内涵。

“创一流”首先体现在政治素质的过硬上。她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积极参加各类理论学习研讨会,努力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同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为奋斗指明正确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创一流”的核心在于科研学习的攀登上。作为一名党员,学业是本分,科研是责任。在实验室里,她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潜心钻研,勇于探索课题中的难点,不甘于平庸,不畏惧失败,力求在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以第二完成人获得授权专利1项。

“创一流”的关键在于服务同学的实效上。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她始终想着如何能为同学们做更多实事、解决更多难题。创新工作方法,组织互助小组,以真心和实干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在无私奉献中践行党的宗旨。

“创一流”的基础在于严守纪律的自觉上。她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校纪校规,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知行合一,以过硬的纪律作风保障奋斗之路行稳致远。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拼搏而升华。她将永葆“创一流”的劲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在各个方面走在前、作表率,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无私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四好”党员的一次推荐就是一份鼓舞,更是一份鞭策。从廊坊的夏天,到海南的冬天;从实验室的反复试验,到田野里的汗水挥洒,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学先进、查不足、改工作、创一流”的历程。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她深知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她志愿把自己种在玉米科研这片热土上,努力汲取阳光和营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青春和汗水去书写无悔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