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霞,女,汉族,199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24级博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刚迈入博士二年级的研究生,过去一年多的科研与学习经历,她深刻体会到“党员身份”与“科研工作者身份”之间的同频共振。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在文献堆的字里行间、在团队协作的讨论会上,她始终以“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基础好”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基础研究的“冷板凳”上,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以下,将从思想、科研、协作、服务四个维度,分享她的成长心得与思考。
以思想铸魂:把稳科研方向的“定盘星”
“四好”党员首要标准是“政治素质好”,而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政治素质”的核心,就是对科研方向的正确把握:既要“仰望星空”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也要“脚踏实地”扎根基础研究前沿。刚进入博士阶段时,她对科研的认知还停留在“做好实验、发好论文”的层面,认为只要专注于技术细节、追求学术指标,就是“合格博士”。但一次党支部组织的“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学习会,彻底改变了她的认知。
她从文献中学到了我国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历程:曾经,部分核心实验技术、关键研究资源依赖国外,许多研究陷入“跟跑”困境;如今,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越来越多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领跑”。他们特别提到,“基础研究看似远离应用,实则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根基’——每一项看似微小的突破,都可能为解决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这就是科研工作者的‘为国担当’”。这番话让她猛然醒悟:科研从来不是 “个人兴趣的自娱自乐”,而是与国家需求、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的事业。
从那以后,她开始主动关注生物学领域的国家战略规划,比如“种业振兴”“生物医药创新”等政策中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在文献调研时不仅追踪“高影响因子成果”,更会重点梳理我国科研团队的原创性突破;在确定研究重心时,放弃了“短期易出成果但应用价值有限”的方向,转而选择更具战略意义、更贴合国家需求的研究课题——尽管该领域实验难度大、周期长。
作为博士研究生党员,她还深刻体会到“思想学习”与“科研思维”的共通性。比如,党的创新理论强调的“实事求是”,与科研中“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原则高度一致。去年,她在验证一个关键实验假设时,多次结果与预期不符,一度想通过调整数据“凑结论”,但想起“实事求是”的要求,还是选择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发现实验条件的细微差异会影响结果,纠正了最初的错误认知。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态度,既是党员的思想底色,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以科研践诺:打磨学术研究的“金刚钻”
“四好”党员要求“工作业绩好”,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工作业绩”就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既要追求“创新性”,更要坚守“严谨性”。生物学研究是“实验驱动”的学科,从样本制备到数据统计,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党员的“责任心”,正是确保科研质量的关键。
博士一年级的第一个重要实验,因为粗心栽了跟头。当时负责提取生物样本的关键分子,由于操作时未严格遵循“无菌无酶”规范,导致样本降解,后续实验全部失败,不仅浪费了半个月时间,还影响了团队整体进度。这次失误让她深刻反思:科研中的“不严谨”,就像党员干部的“不自律”,看似是“小错误”,实则可能导致“大问题”。若因操作失误得出错误结论,不仅会误导后续研究,更可能让前期投入的时间、资源白白浪费。
从那以后,她给自己制定了“三查三对”的实验准则:实验前查试剂有效期、查仪器校准状态、查操作流程细则;实验中对样本编号、对反应参数、对数据记录;实验后查结果重复性、查逻辑连贯性、查结论合理性,确保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比如,在进行样本鉴定实验时,她会同步设置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每个样本至少重复三次实验,避免“假阳性”“假阴性”干扰;在整理数据时,她会用两种不同的统计软件交叉验证,确保结果可靠。这种“较真”的态度,不仅让她的实验成功率大幅提升,还带动了实验室的严谨氛围,有学弟学妹请教实验技巧时,她会先和他们分享“党员严于律己”的理念,再讲解具体操作,让“严谨”成为大家的共同习惯。
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期积累,有时一个实验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力,而党员的初心,正是支撑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她的研究需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持续观测生物样本的生长变化,每天要定时记录多项指标,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都不能间断。一天清晨,她在实验室内认真记录数据时,突然想起入党誓词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承诺,科研虽然平凡,但只要能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就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一刻,所有的孤独与辛苦都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以协作聚力:搭建团队发展的“连心桥”
“四好”党员强调群众基础好,在科研团队中,“群众基础”就是与同学、同事的协作能力,生物学研究很少能“单打独斗”,从实验设计到成果整理,都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支持。作为党员,她始终以“服务他人、带动团队”为目标,在协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她们实验室有6余名成员,研究方向涵盖分子克隆、蛋白分析、单细胞组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上下游联动”的研究体系。博士一年级时,她负责上游的分子制备工作,需要为负责下游实验的同学提供关键材料。起初,由于她对下游实验需求考虑不周,制备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导致同学的实验无法推进,两人都陷入焦虑。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她反思自己“只关注个人实验进度,忽视了团队协作的整体性”。通过这次反思,她意识到:科研协作就像“拼图”,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其中一块,只有精准对接、相互配合,才能拼成完整的“科研图景”。
从那以后,她养成了“提前沟通、主动补位”的习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她会主动与上下游环节的团队成员讨论,明确彼此的需求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无缝衔接”;当团队成员遇到困难时,她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今年夏天,负责野外样本采集的同学因突发情况需要请假,而此时正值样本采集的关键期,若错过会影响全年研究进度。她主动接替他的工作,每天凌晨出发前往采集点,中午在现场处理样本,晚上回实验室整理数据,连续两周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当同学归队看到完整的样本和数据时,真诚的感谢让她真切感受到“服务他人”的价值。
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个人业绩上,更体现在带动团队共同进步上。除了团队内部协作,作为党员,她还积极推动学术共享。课题组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每次她都会提前梳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制作成PPT分享给大家。比如,她曾分享“复杂样本提取的优化方法”,详细讲解如何避免样本污染、提高提取效率,后来有同学按照她的方法操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升了实验质量。这种“开源共享”的态度,既符合学术研究的开放精神,也体现了党员共同进步的理念,科研不是“零和博弈”,只有大家携手前行,才能推动整个领域更快发展。
以服务赋能:唱响青年党员的“奉献曲”
“四好”党员的核心是“思想品德好”,而“思想品德”的落脚点,就是“服务群众”,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党员,群众不仅是实验室的同学,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过去一年,她始终牢记“科研为民”的初心,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努力让“高深的生物学知识”走进日常生活。
站在博士二年级的起点,回望过去一年多的成长,她深刻体会到:“四好”党员的身份,不是荣誉标签,而是行动指南;生物学博士的身份,不是学历象征,而是责任担当。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她将继续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紧跟党,在科研上勤钻研,在协作中乐奉献,在服务中践初心,努力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
基础研究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实验失败”的挫折,可能会面临“成果难产”的压力,但只要想到“党员的初心”和“科研的使命”,她就有了前进的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党员,她将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